《横海将军章陵太守吕君碑》有“关羽猖獗为寇,荡摇边鄙,虔刘民人,而洪水播溢,泛没樊城,平源十刃,外渎潜通,猛将骁骑,载沈载浮。于是不逞作慝,群歹凶鼎沸,【或保城而叛,或率众负旌,自叩敌门】,中人以下,并生异心。君威怀之信,临难益着,故能桀然攘除奸逆,【独存社稷,连城十三】,民无虺蝎。帝加其庸,转拜横海将军,徙封西鄂都乡侯,食邑并七百户,将遂迷声于方表,扫丑虏于南域,建元功于大魏。书洪□于宗彝,不吊昊天,降兹灾咎,寝疾一旬,大命陨隧,年六十有一,黄初二年正月□子薨于□□□□□”
此段关于襄樊之战的记载,本人结合《三国志》、《晋书》、《资治通鉴》的记载,得出结论:“独存社稷,连城十三”【不是指章陵郡有十三县】,而是指横海将军吕君,依托许昌十二连城,独自保卫了首都许昌。
第一、襄樊之战时,关羽兵锋凶猛,水患严重。
说的就是当时的严酷局面。
第二、魏军猛将,在关羽和水灾的双重打击之下,被俘或投降。
这里的“猛将载沈载浮”,指的就是于禁投降关羽,庞德被斩。
第三、曹军大败,南阳郡北部地区人心浮动,官员纷纷投降关羽。
南乡郡距樊城较远,且不在关羽进攻方向上。南乡太守傅方应该不是举城投降,而是在支援襄樊战场作战时投降关羽的,应属于“率众负旌,自叩敌门”。
那么“保城而叛”的只能是荆州刺史胡脩了。
由以上史料可知,当时曹魏荆州刺史治所在宛城。
显然荆州刺史胡修“为保宛城而叛”,举城投降了关羽。
正史《三国志.满宠传》证实了这一点。
曹魏失去樊城就无法牵制关羽,黄河以南很可能全部丢失。这就证明除樊城以外,包括宛城在内南阳郡北部地区,都已不在曹魏的控制之下。这也证明宛城与樊之间的朝阳、穰、新野、安众、育阳、涅阳、棘阳等县均为关羽所有。否则躲在后方宛城的荆州刺史胡脩又何必举城投降?否则曹仁为什么不依托宛城、穰县、新野等重镇与关羽周旋呢?
顺便提一下,这条史料也证明“坟岗说”鼓吹的“章陵郡有十三县”的说法破产了。因为他们所谓“章陵十三县”中的朝阳、穰、新野、棘阳县等已归关羽所有,【根本就没有“存社稷”】。另外,襄樊之战有曹仁、徐晃、满宠参战。【并不是横海将军吕君“独存社稷”】,甚至横海将军吕君都不是作战主力,连正史都没有提到他的名字。那么,显然樊城也不在“独存社稷,连城十三”范围之内。
第四、横海将军吕君,独自依托十三连城,保卫许昌。
古代社稷除了指祭祀的土神和谷神外,就是指代国家和朝廷。
要知道章陵郡既不能代表国家,章陵郡也没有朝廷。【因此保卫章陵郡,不能叫做“存社稷”】。
只有【首都才能代表国家,才有朝廷,才能称为社稷】。因此“独存社稷”,只能是指独自保卫了首都许昌。
原来关羽已另派一只军队打到了距许昌仅一百多里远的郏县。那么横海将军吕君“独存社稷”保卫许昌就顺理成章了。另外,前文还提到襄樊之战并非横海将军吕君独自完成,甚至横海将军吕君都不是主力,因此保卫襄樊不能称为“独存”。
所以从“独存”和“社稷”两个词入手,完全可以得出结论,横海将军吕君独自保卫了首都许昌。
今许昌市所辖长葛市有一个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叫“十二连城”】!它是春秋战国时人工修建长城,目前残存12处城墙,蜿蜒曲折连绵10余里,所以被称为“十二连城”。显然“横海将军碑”中的“连城十三”,就是今天的国家重点文物“十二连城”。
汉末必定还存在更长的城墙,现在有许多城墙或已在历史中湮没了。【所以当年的“连城十三”才会变成了今天的重点文物“十二连城”!】这也是历史记忆的一种存续。
现在事实已经很清楚了,《横海将军章陵太守吕君碑》“独存社稷,连城十三”指的是横海将军吕君,以一已之力,依托许昌的十二连城(今名),挡住了关羽偏师的进攻,保卫了首都许昌。
《横海将军章陵太守吕君碑》、正史《三国志》以及全国重点文物“十二连城”在此形成了完美的契合。史料和文物的相互印证才是铁证。
第五、曹丕为魏王后,吕君才因此战功加封横海将军。
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,关羽被擒,襄樊之战尘埃落定。但曹操除加封孙权外,并未大封功臣。比如襄樊之战立功的曹仁、徐晃都未加封官职。想必曹操自知命不久矣,要将施恩的机会留给曹丕吧。
建安二十五年二月,曹丕为魏王,开始大封功臣。曹仁为车骑将军、陈侯;徐晃为右将军、逯乡侯,都是在曹丕进位魏王之时。那么吕君加封为横海将军徙封西鄂都乡侯,显然也是建安二十五年二月,曹丕进位魏王之时。
第六、曹丕称帝前,横海将军吕君再次建功于南域。
横海将军吕君吕将军的名震四方,成为时人的模范。他又横扫丑虏于国家南域,建元功于大魏王朝,因此功勋书于魏国的宗庙彝器。
曹丕刚为魏王时,南方不稳。南阳郡阴、酇、筑阳、山都、中庐五县叛吴,孙权也乘机占据襄阳。后来,曹丕命车骑将军曹仁带兵收复襄阳。想必吕君也在此次南征军中,所以才称为“扫丑虏于南域”。不久曹丕称帝,横海将军吕君才因此叫做“建元功于大魏”!
第七、吕君最后因病逝世。
横海将军吕君最终于黄初二年二月,在卧病十天后病逝。
第八、横海将军吕君何时作章陵太守存疑。
从文意看,吕君应该是建安十三年,曹操夺取襄阳之后,赤壁之战前“领郡”。但这里的领郡是否是指“章陵郡”存疑。
从正史记载可知,建安十三年曹操以赵俨为章陵太守。显然如果吕君此时为章陵太守就与正史记载不符。虽然赵俨在章陵太守任职时长不详,但其于《横海将军章陵太守吕君碑》记载的吕君“领郡”时间有重叠却是事实。
这样的话吕君很可能一开始不是领章陵郡,而是封册为其它郡太守。在曹丕称魏王后,才转任章陵太守。
顺阳网-配资平台炒股票-手机配资股票一览表-配资门户公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