阎长贵曾是江青的机要秘书,他回忆起往事时说:“在江青身边的人,几乎没有谁捞到好处的,反倒是倒霉事一箩筐。不过,程师傅算是个例外,他是江青身边唯一一个从头到尾都过得安稳的人。总的来说,江青没找过他麻烦,更别提欺负他了。”
那么,咱们来聊聊,这个程师傅到底是何方神圣?为啥他能享受到江青给的“特别关照”呢?
程师傅,大伙儿都喊他程汝明,老家在山东莱州。打小家里头就不宽裕,孩子又多,四个小子加上俩闺女,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紧巴。
程汝明是家里的长子,他很早就挑起了家里的重担,才12岁就帮忙到田里干农活了。
不过,整天埋头在黄土地里辛苦种田,让他觉得家里的情况没啥好转的希望。而且,他亲眼目睹了妹妹活活饿死的悲惨场景,所以程汝明在13岁那年,就跟着叔叔去了天津找活干。
一开始,爸妈怕程汝明年纪尚小,没法承受外面的艰难。村里之前有个比程汝明年长些的孩子出去打工,结果因为吃不了苦头又回到了村里,这事让他在村里人面前丢了脸。
不过,程汝明铁了心要往外闯。外面的世界确实挺难混,但程汝明为了不重蹈覆辙,硬是咬紧牙关挺了过去。
那时候,天津租界里外国人挺多的,因此那儿的西餐厅生意兴隆,名气甚至盖过了北京的。
为了赚钱养家,程汝明找了份西餐厅的工作。
程汝明这人实在又爱学习,十年里,他跑遍了慧中饭店、犹太俱乐部等好多餐厅,一门心思提升厨艺。他脑子灵活,不怕吃苦,最终把俄罗斯、法国、英国这些不同国家的西餐做法都学了个遍。
1948年那会儿,程汝明才22岁,但已经是天津“聚合城”饭庄里大名鼎鼎的大厨了。
新中国一建立,程汝明就被安排到了天津铁路专门管运输的地方,他的工作岗位从饭店挪到了火车上。
程汝明换上了刚到手的新制服,整个人看起来特别有精神。他心里美滋滋的,暗自下定决心,要把自己的本事一股脑儿地用在工作上。正因为这股子拼劲儿,他年年都被评为单位的优秀工作者。
程汝明对工作充满热情,主要是因为他实实在在体会到了新中国成立后,他们小家庭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在新中国还没成立那会儿,程汝明收入其实不算差,他老往家里寄钱。可就算这样,家里的亲人还是过得紧巴巴的,连贫困线都跨不过。
新中国成立后,程汝明瞧着家里因为分到了田地,日子过得比以前好多了。所以,程汝明心里头特别感谢共产党。
1952年,因为程汝明工作干得特别棒,中国举办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大会时,就让他上了专门给外国专家准备的火车,当起了西餐大厨。
1954年,对程汝明来说,真的是刻骨铭心。
有一天,程汝明和平常一样,走到调度室瞧瞧自己当天要做啥活儿。可奇怪的是,他翻来找去,愣是没找到自己的名字牌。
程汝明正一头雾水呢,突然有人对他说:“要不你去首长专列那儿的保密室瞅瞅?”
程汝明一踏进保密室的门,里头的工作人员就乐呵呵地迎了上来:“老程,今儿个你可得好好庆祝庆祝啊!”
结果,程汝明的牌子那天被安排在了毛主席所乘的火车上。
程汝明突然被安排到毛主席的火车上工作,原因是那时候毛主席老往外边跑,查看各地情况。他吃饭、睡觉、办公都在火车上搞定,除了开会,基本不去住酒店。
在火车上,毛主席经常跟干部们聊完公事后,就会叫上大家一起聚餐。
这么一来,毛主席的厨子李锡吾手头事儿就堆成山了,忙活得不可开交,所以才把程汝明给叫来搭把手。
不过,毛主席平日里大多吃的都是咱中式饭菜,西餐吃得相对少些。程汝明这人吧,特爱琢磨,也爱学习,他从没觉得在毛主席身边就会让自己的西餐本事白费了。相反,他瞅准每一个机会,使劲儿钻研那些更难搞的中餐烹饪技巧。
最后,程汝明变成了中餐西餐都拿手的高手。并且,在那时候,他是全中国唯一一个既精通中餐烹饪,又擅长西餐制作的双料顶级大厨。
1958年后半段,程汝明被正式调到中南海,去给毛主席家里掌勺做饭。
程汝明回想起往事说:
毛主席对吃的方面不挑剔,对饭菜的摆盘也没啥特别要求。他不喜欢盘子里搞那些花里胡哨的点缀,比如雕花啥的,觉得那些都太虚了,不实在。
因此,毛主席平时的饮食都挺朴素的。
尽管如此,程汝明还是抓住每一个能学习的瞬间,刻苦磨练烹饪技术,追求做得更好。
中南海周边藏着个小摊,专门卖萝卜丝饼,毛主席特别喜欢光顾那儿,对这饼子情有独钟。
不过,毛主席并不老呆在中南海,他经常要到全国各地巡视。为了让毛主席想吃萝卜丝饼时能立马吃上,程汝明就跑到那位老师傅跟前,诚恳地请教怎么做。
一般来说,手里有独门绝技的人,不太会随便把本事往外说。但说来也怪,那位老师傅一听程汝明想学,二话不说就答应了,还特别上心地把手艺全教给了程汝明。
不过,那个萝卜丝饼吧,看着挺普通,但真要做起来可没那么简单。和面、拉伸、甩打,这里面的门道多了去了,得用心去琢磨才能做好。就连啥时候加盐,都是有讲究的。
如果只是照着样子依样画葫芦地学习,那肯定是不中用的。做出来的饼子,外表上瞅着或许差不多,但一尝味道,那差别可就老大了。
学了好一阵子,程汝明终于搞懂了怎么做萝卜丝饼,学会了其中的门道。
1961年的时候,英国的大将军蒙哥马利来到中国访问。毛主席跟他见完面后,就说想请他吃顿午饭。
程汝明一接到要给毛主席准备宴请蒙哥马利元帅的菜,立马挑了4只渤海湾的新鲜大虾。他把大虾洗得干干净净,然后切成薄片。接着,他把奶酪包进虾片里,再裹上一层鸡蛋面粉和面包糠,下到热油锅里一炸,不一会儿,4个金黄酥脆的大虾就做好了。
吃完这餐饭,76岁的蒙哥马利元帅摸了摸圆鼓鼓的肚子,连连称赞地对毛主席讲道:
领导,您家的饭菜真是美味极了,我已经好久没吃得这么满足啦!
蒙哥马利元帅走掉后,毛主席转头问护士长吴旭君:“今天的饭菜,不是咱自家厨师弄的吧?”
之后,吴旭君直接去找程汝明了解情况。程汝明跟吴旭君说了:
这餐饭是我跟李师傅联手搞的,属于中西混搭,西餐唱主角,没有像平常给毛主席准备饭菜时那么随便。
从这事儿能看出来,毛主席平时吃的饭菜真是挺朴素的。
给毛主席做饭有个不成文的规定,那就是做完饭后不能留下菜单。
一开始,程汝明有些摸不着头脑。但后来他明白了,这条规定是为了保密菜单,免得被敌对分子摸到中央领导人的饮食喜好。要是他们知道了这些,说不定就能根据吃的东西,猜出领导人的身体状况咋样了。
因此,打从程汝明当上毛主席的厨师后,他每天有个雷打不动的任务,那就是做完饭菜后,得把手上那份菜单给处理干净。
再说,程汝明为了保密,好多事儿连家里人都不透露。这么多年,家里人压根儿不知道他是毛主席的厨师,只晓得他在中南海上班。
1961年,程汝明被安排去给江青做菜,江青特别爱吃他做的饭菜。
给江青做饭可不是件容易事儿。有的人头一天就来了又走了,有的呢,多撑了几天,但也很快就被替换掉了。可程汝明不一样,他从到江青那儿开始,一直做到了江青被抓,足足十六年。
程汝明回想起往事,说在他接手之前,有个姓廖的老厨师给江青服务了快十年,几乎每顿饭都得挨批评。
不过,江青不怎么直接找程汝明谈话,也几乎没批评过他。因为程汝明做什么都遵循她的意思,要是她不爱吃的东西,程汝明是绝对不会准备的。
比如说,江青对葱姜蒜这些调料不太感冒,可廖师傅呢,每次做鱼时都琢磨着怎么悄悄地加点葱进去。
程汝明就对廖师傅说:“你干嘛这么固执呢?她要是不想吃,就先别给她加了。等她觉得没味了,那时候再给她加也行啊。人家既然提出了要求,咱们就顺着她的意思来不就得了吗。”
不过,面对江青的诸多挑剔,程汝明可不会一味忍让,他也会站出来反驳。
江青觉得饭菜有点咸,之后程汝明做菜就很少加盐了。她心里明白,程汝明这是有意为之,带着点情绪。可她也不敢多嘴,生怕程汝明一生气就不干了。
然而,程汝明也有犯错的时候,但江青对他的错误并未加以指责。
毛主席晚年身体不好的时候,江青会一直陪在他身边,到了该吃饭的时候,她就会回来用餐。
有一回,程汝明做好了条清蒸鱼,但他琢磨着,要是盐放得太早,鱼肉吃起来就不够嫩滑了。于是,他打算等江青回来之后再加盐调味。
不过,江青回来以后,程汝明竟然把这事儿给抛到脑后了。江青尝了尝菜,觉得没味儿,但也没吭声,只是吩咐护士把调料罐递给她,自己动手加了点盐进去。
另外,江青还特别交代护士说:“程师傅做菜忘了加盐,这事儿就别告诉他了。”
不过,护士最终还是把这事跟程汝明说了。程汝明一听,心里有点儿犯嘀咕,毕竟自己的工作确实没做好。
程汝明不光是一心一意给江青做饭,他对其他同事也是特别好。他是组里年纪最大的,就像个大家长,总是关心照顾其他人。所以,大家都很敬重他,有啥心里话,也都乐意跟他聊聊。
因此,程汝明做事有始有终,深得大家的尊敬和好评。这都得益于他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处世的聪明才智。
顺阳网-配资平台炒股票-手机配资股票一览表-配资门户公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